超声波探伤的基本原理:如何“穿透”材料找缺陷?
超声波探伤的核心原理基于超声波的传播特性与缺陷的反射/折射效应。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向被检测对象发射超声波,分析超声波在材料内部的传播路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缺陷及缺陷的具体位置、大小。
1、超声波的特性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kHz的机械波,具有以下关键特性:
方向性强:可沿特定方向定向传播,如同“声波手电筒”,能精准聚焦到被检测区域;
穿透能力强:在金属等致密材料中,可穿透数十甚至数百毫米的厚度,而在非金属材料中(如混凝土),穿透深度也可达数米;
反射与折射明显:当超声波遇到材料内部的缺陷(如裂纹、夹杂)或不同介质界面(如金属与空气)时,会发生反射、折射或散射,形成“回声信号”。
2、探伤的核心流程
超声波探伤的基本流程可分为“发射-传播-接收-分析”四个步骤:
超声波发射:通过探头(换能器)将电能转化为超声波机械能,向被检测对象内部发射超声波;
超声波传播:超声波沿材料内部定向传播,若材料内部无缺陷,超声波会直达材料底部,形成“底面回波”;
信号反射与接收:若材料内部存在缺陷,超声波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形成“缺陷回波”,未被反射的超声波继续传播至底面,形成底面回波;
信号分析:探头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传输至探伤仪,仪器通过显示屏将回波信号以“波形图”(A扫描图)形式呈现。操作人员根据缺陷回波的位置(对应缺陷深度)、幅度(对应缺陷大小)、形状(对应缺陷类型),判断缺陷的具体参数。
例如,当检测金属板材时,若波形图中在底面回波前出现明显的额外回波,且回波幅度较大,说明板材内部存在缺陷,通过回波与发射波的时间差,可计算出缺陷距离表面的深度(公式:缺陷深度=超声波传播速度×时间差/2)。
超声波探伤的常用方法:根据场景选对“工具”
根据被检测对象的材质、形状、缺陷类型及检测需求,超声波探伤衍生出多种具体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与操作要点存在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1.脉冲反射法(最常用方法)
原理:通过分析超声波在缺陷处的反射回波判断缺陷,是目前工业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可细分为“直射法”“斜射法”“双探头法”等。
直射法(垂直入射法):探头垂直于被检测对象表面发射超声波,适合检测与表面平行的缺陷(如板材中的分层、平面裂纹);
斜射法:通过斜探头(角度通常为30°-70°)将超声波以一定角度入射,利用横波传播(横波对裂纹等线性缺陷更敏感),适合检测焊缝中的横向裂纹、未焊透等缺陷;
双探头法:采用两个探头(一个发射、一个接收),分别置于被检测对象的同一侧或两侧,适合检测单探头难以覆盖的区域(如薄壁管材的内壁缺陷)。
适用场景:金属板材、管材、锻件、焊缝的内部缺陷检测,如钢结构焊缝的裂纹、压力容器的气孔夹杂等。
2.穿透法
原理:将两个探头分别置于被检测对象的两侧,一个发射超声波,一个接收超声波。若材料内部无缺陷,接收信号强度稳定;若存在缺陷,超声波会被缺陷阻挡或衰减,导致接收信号强度明显下降,甚至完全消失。
适用场景:薄壁材料(如薄钢板、铝箔)、非金属材料(如玻璃、陶瓷)的缺陷检测,尤其适合检测密集型缺陷(如铸件中的疏松组织),但无法确定缺陷的具体位置。
3.共振法
原理:利用超声波在被检测对象内部的共振特性,通过改变超声波频率,当频率达到材料的固有共振频率时,仪器会显示共振峰值。若材料内部存在缺陷,固有共振频率会发生变化,共振峰值的位置、幅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判断缺陷是否存在。
适用场景:均匀材料的厚度测量(如管道壁厚检测)、板材的均匀性检测,不适合检测具体缺陷的位置与大小。
总结:做好超声波探伤,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超声波探伤作为无损检测领域的核心技术,是保障工业产品质量、设备运行安全的关键手段。从业者需深入理解其“超声波传播-缺陷反射-信号分析”的基本原理,根据被检测对象的材质、形状及缺陷类型,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脉冲反射法、穿透法),同时严格把控检测前准备(表面处理、仪器校准)、检测过程(耦合剂涂抹、探头移动)、检测后数据处理(缺陷评定、报告编写)等关键环节,避免误判与漏判。
随着技术发展,超声波探伤正逐步向“智能化”“自动化”升级,如智能探伤仪可自动识别缺陷信号并生成报告,机器人探伤系统可实现高危环境(如高温、高压管道)的无人化检测。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规范操作、标准先行”始终是超声波探伤的核心原则。只有将技术原理与实操经验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超声波探伤的优势,为各行各业的质量安全筑牢防线。
Copyright © 2017-2022 无锡力博实验室认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58088号 技术支持:迅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