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这种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以及酸、碱、盐等化学浸蚀性介质腐蚀的钢,其化学成分至关重要。铁(Fe)、铬(Cr)、镍(Ni)等元素是构成不锈钢的主要成分,而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对不锈钢的耐蚀性、耐高温氧化性能以及机械强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进行精确检测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重点介绍不锈钢的不同牌号、关键元素含量对材料价值的影响,以及科学手段用于不锈钢成分分析检测的方法。
不锈钢分类
奥氏体型不锈钢
基体以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的奥氏体组织为主,无磁性;主要通过冷加工使其强化(并可能导致一定的磁性)的不锈钢。美国钢铁协会以200和300系列的数字标示,如304。
铁素体型不锈钢
基体以体心立方晶体结构的铁素体组织(a相)为主,有磁性;一般不能通过热处理硬化,但冷加工可使其轻微强化的不锈钢。美国钢铁协会以430和446为标示。
马氏体型不锈钢
基体为马氏体组织,有磁性,通过热处理可调整其力学性能的不锈钢;美国钢铁协会以410、420以及440数字标示。马氏体在高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当以适当的速度冷却至室温时,奥氏体组织能够转变为马氏体(即淬硬)。
奥氏体一铁素体(双相)型不锈钢
基体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织,其中较少相基体的含量一般大于15%,有磁性;可通过冷加工使其强化的不锈钢。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双相钢强度高,耐晶间腐蚀和耐氯化物应力腐蚀及点腐蚀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沉淀硬化型不锈钢
基体为奥氏体或马氏体组织,并能通过沉淀硬化处理使其硬化的不锈钢。美国钢铁协会以600系列的数字标示,如630,即17-4PH。
另外,可按成分分为: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和铬锰氮不锈钢等。还有用于压力容器用的专用不锈钢《GB/T713.7-2023承压设备用钢板和钢带第7部分:不锈钢和耐热钢》。
不锈钢材质成分分析方法
湿化学分析
湿化学分析提供了一种传统的分析手段,通过化学试剂处理样品,然后通过滴定或其他化学方法来确定元素含量。
光谱分析
X射线荧光光谱(XRF)
XRF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适用于现场快速分析不锈钢表面的元素含量。通过测量样品对X射线的荧光响应,可以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火花直读光谱(OES)
将制备好的块状样品作为一个电极,用光源发生器使样品与对电极之间激发发光,并将该光束引入分光计,通过色散元件将光束色散后,对选定的内标线和分析线的强度进行测量。根据标准样品制作的校准曲线,求出分析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ICP-OES方法是一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nductivelyCoupledPlasmaAtomicEmissionSpectrometry,简称ICP-OES分析方法,可用于测定钢铁材料中的硅、锰、磷、硫、氧等元素。在不锈钢成分分析中,也可以使用ICP-OES方法进行应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ICP-MS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技术,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元素。它通过将样品转化为等离子体状态,然后通过质谱仪进行分析,可以提供非常精确的元素含量数据。
锈钢检测相关标准
1、国际标准
在国际上,ASTM、EN、JIS等机构都制定了不锈钢化学成分分析的标准。其中,ASTMA240标准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该标准要求对不锈钢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包括铁系元素、镍、铬、钼等成分的含量。其中,铬的含量在不锈钢中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铬含量越高,不锈钢抗腐蚀能力也就越强。
2、国内标准
我国也针对不锈钢化学成分分析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如GB/T20878-2007(《不锈钢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就是一款比较常用的标准。该标准对不锈钢制品中的各种元素含量进行了严格规范,例如对铬含量的规定为12%~30%之间。
3、应用标准
除了上述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之外,还有一些应用标准,如医疗器械行业中的ASTMF899标准,食品工业中的GB/T8702标准等。这些标准都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不锈钢化学成分分析而制定的,旨在确保不锈钢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综上,不锈钢化学成分分析的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和应用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不锈钢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而在标准中,各个元素的含量也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铬的含量越高,不锈钢的抗腐蚀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制造不锈钢制品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保所制造的不锈钢制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要求。
以上就是“不锈钢化学成分分析标准”的相关解答,无锡力博实验室是一家专注于可靠性试验与项目研发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公司拥有大型实验室,可以承接不锈钢成分分析、及CNAS/CMA报告试验,如果您有产品需要做相关测试的,欢迎电话咨询!
Copyright © 2017-2022 无锡力博实验室认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58088号 技术支持:迅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