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热线:189 6183 9178
熔敷金属中扩散氢测定发布时间:2025-04-14   浏览量:54次

一、扩散氢的危害与测定意义

氢致裂纹(HIC)

扩散氢在焊缝金属中聚集,导致延迟裂纹(焊后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尤其在低合金高强钢中风险显著。

测定目的

评估焊材(焊条、焊丝)及工艺的氢含量,优化烘干制度(如350~400℃×2h),预防焊接缺陷。

在焊接技术的广阔领域中,熔敷金属中扩散氢测定是保障焊接质量的关键环节。GB/T 3965—2012《熔敷金属中扩散氢测定方法》为这一关键任务提供了科学且严谨的指导框架。

试剂.jpg

二、技术参数的精密考量

(1)试块参数

材质要求:试块选用C≤0.18%、S≤0.02%的非合金镇静钢,这种特定成分的钢材能为后续试验提供稳定且一致的基础条件,减少因母材自身因素对扩散氢测定的干扰。

尺寸规格:试件组合由引弧板、中心试块及引出板构成,不同类型的试块(A 型、B 型、C 型)有着明确且细致的尺寸规定。例如,A型中心试块长度为 80mm、宽度 25mm、厚度 12mm,引弧板、引出板长度≥50d(d 对于焊条电弧焊为≥25mm)。这些精确的尺寸设计,是基于焊接过程中热传递、金属熔敷均匀性以及扩散氢逸出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的,直接影响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焊接材料参数

焊条:在焊条的试验要求上,针对不同目的(产品分类或产品检验)有不同的参数规定。产品分类试验时,若焊条直径无规定,采用φ4.0mm 的焊条,焊接电流比制造厂推荐的最大电流低 15A 或采用最大电流的 90%(公差控制在±10A),同时要调整焊接速度以保证在特定试块上获得规定质量的熔敷金属。这些参数的严格设定,是为了模拟实际生产中的焊接情况,确保试验结果能真实反映焊条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扩散氢释放情况。

埋弧焊材:埋弧焊丝和焊剂同样有详细的参数要求。焊丝在产品分类试验时,要保证在特定试块上获得规定质量的熔敷金属;焊剂的烘干规范根据试验目的不同,严格执行产品标准规定或制造厂推荐。这些参数的控制,旨在研究埋弧焊过程中焊接材料对扩散氢含量的影响规律,为优化焊接工艺提供依据。

(3)焊接参数

各种焊接方法的热输入应不大于 3kJ/mm,热输入计算公式的引入,使得焊接过程中的能量输入得以精确量化。通过控制热输入,可以有效调节焊接时的温度场分布,进而影响氢在熔敷金属中的扩散和逸出行为,确保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三、扩散氢测定的科学原理

1. 测定核心目标

量化熔敷金属中可扩散的氢含量(H_D),即通过扩散可逸出的氢(区别于残余氢H_R)。

2. 测定方法原理

(1) 甘油法(ISO 3690 / GB/T 3965)

物理基础:

氢在甘油中的溶解度极低(<0.01mL/100g),迫使氢以气泡形式析出。

甘油的高黏度延缓气泡上升,便于体积测量。

热力学过程:

试样浸入45℃甘油中,氢的扩散速率由Arrhenius方程控制:

D=D0exp⁡(−QRT)D=D0exp(−RTQ)

Q:扩散激活能;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

恒温条件下,氢释放量随时间呈指数衰减,直至达到平衡。

(2) 气相色谱法(ISO 3690 Annex B)

分离原理:

氢气(H₂)与其他气体(如CO、CO₂)在色谱柱中因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

检测原理:

热导检测器(TCD):氢气与载气(Ar)的热导率差异引起电信号变化,峰面积与氢浓度成正比。

定量公式:

HD=A⋅KW×100(mL/100g)HD=WA⋅K×100(mL/100g)

A:峰面积;K:校准因子;W:试样质量(g)。

(3) 汞法(AWS A4.3,已逐步淘汰)

原理:氢在汞中不溶解,通过汞柱高度变化直接测量氢体积。

限制:汞的毒性与环境危害使其被现代方法替代。

四、总结

熔敷金属扩散氢测定的科学原理,本质上是基于氢在金属中的溶解、扩散与逸出动力学,结合热力学平衡条件,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量化可迁移氢的含量。理解这一过程需综合金属学、物理化学和检测技术知识,为优化焊接工艺、预防氢致失效提供理论支撑。